後記 抄襲者聯盟(以下節錄自本書 p.439-447) 2019年10月19日晚上,太空人展露了他們最好和最壞的一面。數百萬人見證了他們在球場上迎接勝利的時刻,卻只有非常有限的一群人目擊了後續的醜陋事件。那天深夜,太空人在美聯冠軍賽第六戰擊敗洋基,成為美聯冠軍。雖然洋基跟太空人一樣,都是球員發展領域的強權,但在系列賽開打前,許多專家和預測系統都推估太空人能獲勝,甚至進一步拿下他們三年來的第二冠。2019年的太空人依然是一支銳不可擋的勁旅,續寫他們在2010年代下半段的傳奇。2017到2019年的太空人,是大聯盟史上第六支連三季百勝的隊伍。他們在2019年打出107勝、55敗的戰績,為連三年百勝期間的最佳,也正好跟魯諾接手太空人的首年戰績(55勝、107敗)相反。太空人強悍的打線火力跟其他球隊之間的落差,創下自1927年洋基「殺手打線」(Murderers’ Row)以來的最大紀錄;他們累積的團隊WAR值是單季史上的第四高;此外,他們成為史上第一支,單季投手三振率全聯盟最高、打者三振率全聯盟最低的球隊。2018到2019年的太空人,合計比對手多得了543分,這個數字在歷史上僅次於1939到1940年的洋基。太空人在場上的表現固然為他們帶來更多榮耀,但他們管理階層的行徑卻引發外界的負面批評。艾圖維那天揮出幫太空人奪得美聯冠軍的再見全壘打,比賽宣告結束;一個小時後,在太空人主場的球員休息室內, 太空人助理總管塔布曼(Brandon Taubman)找上三名女記者搭話,其中包含《運動畫刊》的記者艾普斯丁(Stephanie Apstein)。在許多其他記者也在場的情況下,塔布曼不斷對三位女記者大喊:「感謝老天爺,讓我們換到了歐蘇納! 有歐蘇納真的讓我他媽的超開心!」塔布曼指的是球隊終結者歐蘇納。2018年太空人總管魯諾從藍鳥換到歐蘇納時,歐蘇納仍正在服為期七十五場比賽的球監。在那之前,歐蘇納在多倫多遭到逮補,被指控攻擊他三歲兒子的母親。(原告後來選擇不到加拿大針對此案作證,而歐蘇納也同意簽署「和平保障令」〔peace bond〕,因此傷害罪的指控遭撤銷。即便如此,大聯盟經調查後,仍對歐蘇納判罰七十五場球監。)魯諾交易歐蘇納的決策,令許多管理部門的同事和下屬不滿,但很顯然地,那些人並不包括塔布曼。媒體界後來對歐蘇納交易案的批評聲浪不斷,三十四歲的塔布曼因此累積了不少怨氣,最終決定在球隊贏得美聯冠軍賽之後的記者採訪時間,大肆奚落三名女性媒體工作者,而她們其中一人,手上甚至還戴著旨在提高防家暴意識的手環。艾普斯丁兩天後在《運動畫刊》上刊出了該事件的報導,用「粗俗無禮且使人心生恐懼」來形容塔布曼的行為。第一時間,《運動畫刊》曾徵詢太空人隊的回應,但遭到拒絕。太空人發出一份聲明,批評艾普斯丁的報導「誤導人心、混淆視聽、不負責任」,同時指控《運動畫刊》試圖編造一個根本沒生過的故事。太空人認為,塔布曼的言詞並非針對三位女記者,而只是單純想鼓勵歐蘇納不要氣餒,因為在艾圖維揮出全壘打之前,歐蘇納才剛在九局上半砸鍋、丟掉球隊的兩分領先。沒多久,大家就發現太空人的聲明謊言連篇,僅依據塔布曼的證詞和其他力挺塔布曼的同事說法,妄下定論,
街機遊戲
明顯是急就章的結果。其他記者紛紛跳出來肯定艾普斯丁報導的真實性,「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 National Public Radio)也報導,之前那位戴防家暴手環的記者在推特上發出跟歐蘇納相關的推文時,塔布曼就有在私下表達對該記者的不滿。眼見事態愈演愈烈,大聯盟官方決定投入調查。艾普斯丁報導刊出的隔天, 塔布曼發出聲明表示,如果有人被他的行為冒犯,他深感抱歉。聲明中,塔布曼為使用「不適當的言語」表達歉意,但仍堅持《運動畫刊》的報導曲解他的原意。塔布曼說他自己「思想進步且樂善好施」,而太空人老闆克瑞恩(Jim Crane)也引用球隊多年來的捐款數字,強調太空人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提升社會大眾對家暴議題的關懷和重視」。 太空人老闆克瑞恩(Jim Crane) 《運動畫刊》發佈艾普斯丁報導的三天後,太空人終於開除了塔布曼,坦承他確實針對幾名記者說出非常不合理的嘲諷性言詞,同時向艾普斯丁和《運動畫刊》致歉。克瑞恩等了兩天的時間,才收回球隊原本錯誤百出的聲明。「這件事不足以代表太空人隊。」塔布曼遭開除後,魯諾說道:「這不能反映太空人的球隊文化, 也跟球隊文化無關。」儘管如此,魯諾承認,在第一份聲明發佈前,包含他在內的許多太空人成員都有先看過。由此可見,很多太空人內部的員工和主管,當時對於此事的嚴重性和歐蘇納面臨的諸多批評,都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他們以為,只要把棒球打好,開了香檳慶祝,就不用受到大眾的檢驗、就不用思考檢討他們在場外的所作所為。」艾普斯丁寫道。 塔布曼的行徑,以及太空人後續令人不齒的公關處理,使得接下來舉行的世界大賽被籠罩在一片烏煙瘴氣之下。(國民最終花了七場比賽擊敗太空人,奪得冠軍。)外界也更加注意起太空人球團的各種操作。太空人2019年的超強陣容,再次證明他們是全聯盟最會打造棒球隊的組織。無可否認,他們的實力大多來自獨步業界的球員發展技術。不過在歐蘇納的交易案中,太空人展現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極端心態,使他們步入危險境地,因為對他們而言,勝利的重要性已凌駕於道德倫理之上。之前,太空人一次又一次地採取顛覆傳統的做法:故意擺爛;大量運用守備佈陣;採用單場雙先發投手的戰略;雇用毫無棒球背景的網路數據派寫手;2014年用首輪選秀籤選了投手艾肯(Brady Aiken),卻在體檢結果發現他手肘有些問題後,收回原本已經提出的合約報價;大幅裁撤球探部門;毫不保留地導入大量科技元素到球員發展程序中。一次又一次,面對外界諸多質疑和批評,太空人都能處之泰然,最後用場上的好成績,來證明自己的所作所為既正當也有道理。或許由於相關的經驗太多,太空人已經覺得不管做什麼,他們永遠都是對的,又或者是心懷「只要能贏球,有什麼不可以?」的跋扈思維。十一月中,大眾對塔布曼事件的怒火方才減緩了一些,太空人卻又因為另一起大醜聞而成為棒球界的眾矢之的。這一次,太空人不僅再次跨越道德的底線,
魔龍傳奇試玩
而且還使他們的場上成就被蒙上難以抹滅的陰影。體育網站「運動員」的資深記者羅森索(Ken Rosenthal)和椎力克(Evan Drellich)合力刊出一份報導,披露太空人在2017年例行賽、乃至後續其他時間點,運用不當的科技手段竊取對手暗號;報導中,
DG夢幻真人
羅森索和椎力克引用了2017年太空人成員法爾斯(Mike Fiers)以及其他多個匿名消息來源的說詞,大幅增加了指控的可信度。雖然在那之前,太空人老早就被懷疑有透過違反規定的方式偷暗號,但過去的相關新聞大多被認為只是捕風捉影、缺乏證據;這次「運動員」的文章,不但解釋了太空人作弊的具體手法,還提供了諸多前所未見的細節。 2017年太空人隊投手法爾斯(Mike Fiers) 根據法爾斯的證詞,羅森索和椎力克在報導中寫到,太空人會在美粒果球場中外野全壘打牆後方,架設攝影機,鏡頭對準敵方捕手比暗號的位置,並將畫面即時傳輸到球員通道(連接球場內休息室和場邊休息區)的一臺螢幕上。太空人員工和球員會看那些影片,快速破解對手暗號,接著敲打場邊休息區的金屬垃圾桶,提示場上的自家打者下一球是什麼球路。如此行為已經違反了大聯盟的規範。大聯盟在規則中明定,各隊不得藉由科技設備和器材的輔助,在比賽進行的當下竊取敵方捕手的暗號和溝通資訊。作弊偷暗號的醜事曝光後,網路上許多人都當起了「鍵盤偵探」,自行找尋太空人「敲打垃圾桶」證據。他們在太空人主場賽事的轉播影片中,發現太空人經常在比賽前半段敲打垃圾桶,聲音大到連轉播單位的收音系統都收得一清二楚;另外,他們也找到太空人球員通道設有螢幕的畫面。前兩年,球界開始傳出有球隊以作弊方式偷暗號的風聲,大聯盟為了遏止這個歪風,制定了一套更嚴格的「反偷暗號」措施,並於2018年季後賽實行。然而,大聯盟並沒有主動去揪出違背規定的隊伍,反倒採取了姑息的態度,企圖壓低作弊疑慮對聯盟的影響;直到法爾斯當起「吹哨人」之後,他們才發覺紙包不住火、情勢大壞。 太空人當初在球場各處架設高速攝影機的目的,確實是為了強化他們的球員發展,以更精確地方式找出球員的瑕疵並予以修正,而如此的使用方式是完全合乎規定的。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替一臺大部分時間用來輔助球員發展工作的攝影機,賦予了一個新功能:竊取對手暗號。這個做法不僅藐視了公平競爭的重要性,也使他們原本看似立意良好的出發點, 感覺起來格外諷刺。在「運動員」揭弊的驅動下,大聯盟展開了為期兩個月的深入調查,訪問了包含二十三位前任或現任太空人球員在內的六十八名相關人士。調查結果佐證了「運動員」的報導。大聯盟主席曼弗瑞在他的調查總結聲明稿中寫到,太空人確實曾在2017年例行賽和季後賽,透過所謂的「敲打垃圾桶」計策竊取暗號;此外,太空人也違規利用球隊重播影片室(備註1)的畫面,破解對手暗號,再以接力方式將暗號資訊傳遞給扮演中介人的二壘跑者,以及終端應用資訊的打者。據調查報告,後者的作弊方式直到2018年都還有出現,但大聯盟認定,太空人在該季季中就停止了不法的偷暗號作為,或許是因為對手皆已注意到他們的竊資行徑、採取更多變換暗號的反制措施,亦可能是因為太空人顧慮到大聯盟增加對偷暗號行為的管制。舉例來說,2019年世界大賽,國民就花了非常多心思在保護暗號,想出五套不同的球路暗號系統,印在小卡上提醒投捕手,盡全力避免球路資訊提早被太空人攔截。 儘管太空人的作弊事件被曼弗瑞定調為「球員主導」,但大聯盟並沒有懲罰任何球員。這背後的原因非常多:難以評估每個球員的涉案程度,故無法訂定客觀的裁罰標準;有很多在2017到2018年效力太空人的球員,已經轉隊(罰下去的話,無辜的其他球隊戰力會受到影響);為了說服涉案球員坦承犯行,聯盟給予他們免責權;對球員開罰可能危害到球員權利,恐引發球員工會的不滿。
太空人老闆克瑞恩(Jim Crane)、大聯盟主席曼弗瑞(Rob Manfred) 即使如此,為了有效嚇阻其他球隊起而效尤,曼弗瑞還是祭出了一些嚴峻的處分。他認定魯諾和辛屈沒有盡到主管職責,既無提前遏制球員之間的作弊歪風,也未在偷暗號行為發生後予以阻止,故判處他們一年禁賽:直到2020年世界大賽結束前,他們都不得出席任何比賽。(大聯盟調查報告的字裡行間透露,魯諾至少對重播影片室的作弊行為是知情的,但他不承認自己當時有發現屬下做出任何違規的事情。)此外,曼弗瑞也基於塔布曼對記者的不當言行,判他服一年球監。然而,也許是因為曼弗瑞的主要職責是服務大聯盟三十隊老闆的關係,克瑞恩得以在此案中全身而退,沒有受到任何懲罰。除了個人的責罰,曼弗瑞也嚴懲了太空人球團,裁處五百萬美金(大聯盟規定下,
牛牛
最高的罰款金額)的罰款之外,更剝奪他們接下來兩年選秀的第一輪和第二輪籤,阻礙他們重新補充優質新秀的進程。大聯盟公布調查報告後,太空人立刻解雇魯諾和辛屈,找來前光芒隊管理部門主管克利克(James Click)和受人敬重的老派總教練D.貝克(Dusty Baker),分別接掌總管和總教練的職務。由於調查結果顯示寇拉和貝爾川(Carlos Beltran)是太空人偷暗號背後的主謀,因此他們各自被所屬球團─紅襪和大都會─免除了總教練的身份。 貝爾川(Carlos Beltran)因此丟掉大都會隊總教練一職 大聯盟球迷和其他隊的球員皆公開表達對太空人行為的鄙視,質疑太空人2017年冠軍的正當性,同時揣測球界還有更多尚未被披露或記錄的違規偷暗號行為。太空人的作弊醜聞,不僅嚴重損害他們的形象,也大大打擊了大眾對棒球比賽的信任。曼弗瑞為了修補球迷對大聯盟賽事的信心,正考慮導入科技工具取代捕手比手勢傳遞暗號的方法,使「運用攝影機偷暗號」變為不可能發生的事。無論在棒球史上,還是當今棒壇,太空人都不是第一支運用科技手段竊取暗號的隊伍:紅襪隊就曾在2017年以蘋果手錶(Apple Watch)傳遞球種資訊給打者,遭到聯盟處罰。當大聯盟著手調查太空人的作弊行為時,2018年由寇拉執教的冠軍隊紅襪,也成了眾人懷疑曾幹過不法情事的對象。如同曼弗瑞所言,太空人究竟因偷暗號而獲得多少比賽中的優勢和利益,實在難以用數據去評斷;或許作弊確實使他們表現更好,但那也絕不是他們成功的唯一原因。不過,太空人厚顏無恥的誇張作弊行徑,以及一直以來給人自大跋扈且行為欠妥的印象,都使他們遭受罪有應得的猛烈抨擊和譴責。曼弗瑞在聲明稿中,不光苛責太空人的違規做法,他還痛斥太空人管理部門非常不健康的封閉式組織文化,認為他們塑造出的環境「只顧結果,
百家樂賺錢
不在乎過程與手段的正當性」。如此的球隊文化,使太空人其他經由合法管道取得的成就,也全被貼上了「不能信任」的標籤。眼見歐蘇納的交易案、塔布曼造成的公關危機、偷暗號的醜聞接連爆出,許多人可能會覺得太空人的球員發展體系也是他們不健康球隊文化的一環。不管是包爾(個人)還是太空人(球隊),發起大聯盟球員發展革命的拓荒者,
二十一點
似乎都比較容易在公開場域犯錯,並承受隨之而來的奚落和譴責。(2019年包爾的表現並不穩定;7月28日,包爾又投出一場令他惱怒的先發,當法蘭科納走出休息區要把他換下場時,包爾一氣之下把球丟到中外野全壘打牆後方。雖然賽後包爾有道歉,但印地安人仍在三天後將他交易到紅人,結束他的印地安人生涯。)難道是「創新」和「不當行為」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嗎? 不在乎別人的想法確實能夠激發出充滿創意的點子,但也可能忽略了有其存在目的與必要性的規則和習俗。太空人在球員發展與養成上的進步,某部分確實起自完全漠視大聯盟的常規和傳統,甚至達到了過猶不及的境界。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因為太空人在其他領域的踰矩作為、不當言論,就完全抹煞他們在球員發展與養成所做的努力,或妖魔化整個球員發展革命。進步的球員養成手段,使許多球員成功提高能力天花板和薪資水準、改寫他們的生涯,為我們帶來激勵人心的故事,也讓很多原本被視為異端份子的外部訓練師,終於受到職棒球界的接納,進一步做出更多貢獻。「球員變強」這件事本身並不負面,就算太空人的名譽掃地,其他球隊依舊競相模仿他們的球員發展策略,或是競逐進階球員發展下的典範產物。十二月,被太空人改造為頂級巨投的柯爾,就跟洋基隊簽下一紙九年三億二千四百萬美金的合約,締造投手史上的新猷。雖說如此,成效卓著的球員發展系統產出的巨大經濟效益,有一部分沒有回饋到創造出效益的運動員身上,反而全都被雇用球員的老闆收進口袋。球員發展從被發明之初,就一直脫離不了跟「壓低成本」之間的關聯。1950年,後來入選名人堂的退役球星葛林堡(Hank Greenberg,1956年入選名人堂),從印地安人的農場主任升職為球隊的總管,當時他就公開讚揚過瑞奇的經營球隊之道。「瑞奇很少到外面去買新球員。」 葛林堡說:「瑞奇就是比較了解他的球員,知道該怎麼把他們養成好選手。他做的決策總是能創造最高效率, 這是其他人都辦不到的。」2019年,太空人當初帶進大聯盟並大肆利用的職棒圈外球員發展技術,如今已快速被其他球隊仿效、採納,使得原本可為球隊創造許多競爭優勢的新穎手段,變得愈來愈常見且平凡無奇。至於仍硬要堅持採取過去方法的球隊和球員,恐怕只會落後得愈來愈多。各隊加強推動進階球員發展的力道,多少催化了大聯盟球員不斷變年輕的趨勢,但大聯盟和球員工會一起談出來的勞資協議,卻訂定一個經驗值多寡扮演重要角色的薪資結構:缺乏服務年資的球員打得再怎麼好,也無法獲得符合他們實際身價的薪酬,有些人「實拿」跟「應得」 的落差可能達到數百萬美金。儘管大聯盟整體的收入不斷增加,但大聯盟球員在2019年開幕戰的平均薪資卻連兩年下滑,寫下自由球員制度建立以後的頭一遭。因此,球員發展革命所帶來的多層面影響,已成為愈來愈迫切的問題。然而,大聯盟現行的經濟制度就是如此,多產的年輕球員,生涯前幾季就是只能拿到遠低於身價的薪資,在這樣的情況下,以數據和科技為基礎的球員發展技術,究竟是幫到球員的成分比較多,還是讓球隊老闆笑得比較開心? 它究竟是球員的福音,還是球團剝削球員價值的利器?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此書,立即點此購書去!●透過本文以上連結購書,《運動視界》由此所得將每年結算捐贈給公益單位。延伸閱讀:《MVP製造機》─ 由下而上的飛球革命:「球往地上打,打不出長打!」《MVP製造機》─ Moneyball 之後的 Betterball!「球員發展」才是真正的戰場 本書內容簡介★AMAZON分類榜百大暢銷書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哈佛商業評論、《刻意練習》作者艾瑞克森一致好評盛讚天才無法複製,但MVP可以打造! 「後魔球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養成革命!2000年代初期,在《魔球》(Moneyball)一書的啟蒙下,美國棒球界的數據分析「賽伯計量學」(Sabermetrics)運動,徹底改變球隊評價球員的方式。但來到2010年代末,大聯盟所有球隊皆已搭上數據分析的列車,熟悉如何正確評價球員過去的表現,各隊需要新的競爭優勢才能脫穎而出。魔球時代畫下句點,下一波棒球革命已經到來:以「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作啟發、以資料實證作基底,追求打造出更強更好的球員。透過《MVP製造機》這本書,作者林柏和索契克將帶領讀者一探後魔球時代下,除了試圖在選秀和交易市場上,做出比對手更精明的決策,思維最先進的球隊如何開始嘗試發展出比其他隊伍更好的球員養成系統。他們帶讀者潛入球界幕後,探索在大聯盟系統之外所發想出的新科技與革命性手法,如何顛覆傳統的投球和打擊教條,經由深入的訪談與縝密的資料研究,我們能看見許多在聯盟邊緣生存的打者如何躍進成全壘打重砲、快要被時間淘汰的浪人投手怎麼搖身一變晉升王牌先發,以及當代教練團和球探機制如何被這波思維革命所顛覆。除了透過有效率的科技與數據使用,讓所有原本被認定有成長極限的球員都能夠因此有所強化,突破自身的極限天花板外,這些思維先進的大聯盟球隊更試著透過企業內體制的改造,讓球員與球團達成「進步共識」,進一步促成「恆毅力」的思維觀念,在兩樣新觀念加成之下,打造了與眾不同的養成優勢。在書中我們能一窺包括2017和2018年的世界大賽冠軍休士頓太空人和波士頓紅襪,如何運用先端科技致勝,抱走金盃;長期不受看好的矮小球員亞土維(Jose Altuve)和貝茲(Mookie Betts)打破成見,蛻變為長打好手和年度最有價值球員;藉由新科技輔助與開放性思維的強化,賈斯汀‧透納(Justin Turner)修正並進化了自己的打擊模式,從內野工具人搖身一變成為重砲明星三壘手;特立獨行的投手包爾(Trevor Bauer)從業餘時期就想盡辦法運用客觀數據和科技工具精進自己,把自己從身材條件不佳、先天運動協調性不好的弱勢,改造成足以競爭年度賽揚獎的先發投手。《MVP製造機》不僅擘劃未來棒球的藍圖和可能面貌,也道出超出棒球領域的啟示:成功往往不是來自直接從外部引進菁英、頂尖人才,而是來自開發未竟的潛能、極大化自我能耐。此書點出的教學和人才培育觀念,不只對職業運動有革命性的衝突和影響,對一般商業界和管理領域亦深具啟發性。名人推薦職棒球星 周思齊 資深球評 曾文誠 企業講師/作家/主持人 謝文憲 知名棒球YouTuber 臺南Josh 知名體育主播 陳宏宜 棒球研究者 鐘勝宏 運動視界主編 楊東遠 棒球球評 潘忠韋 美國非營利組織 Give2Asia亞太經理 張瀞仁Jill 導演 盧建彰 棒球作家 文生大叔 MLB聖地牙哥教士隊臺灣區球探 耿伯軒 棒球主播 楊政典 ──震撼推薦 作者介紹崔維斯‧索契克(Travis Sawchik)數據分析網站《FiveThirtyEight》的專職作家,也經常為體育內容網站《The Athletic》克里夫蘭版撰寫報導。他曾任職於《匹茲堡論壇評論報》(Pittsburgh Tribune-Review),負責採訪匹茲堡海盜隊。索契克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大數據逆轉力:數據狂人、棒球老教練和他不起眼的球員們》(Big Data Baseball)。他曾獲美聯社最佳全國運動編輯獎(National Associated Press Sports Editor Awards),包括ESPN、《Grantland》、大聯盟電視網等知名運動媒體都曾援引他的作品。索契克現居於俄亥俄州貝伊村。 班‧林柏(Ben Lindbergh)體育內容網站《The Ringer》的專職作家,也是棒球數據網站《 Fangraphs》網路廣播節目《 Effectively Wild》的主持人之一,經常受邀上大聯盟電視網的談話節目擔任來賓。他之前曾任職於《 FiveThirtyEight》和《 Grantland》等網站,亦曾擔任權威棒球媒體《 Baseball Prospectus》的總編輯。林柏曾合著《紐約時報》暢銷書《 The Only Rule is It Has to Work》,並於 2019年獲得美國棒球研究學會( SABR)棒球歷史分析與評論獎( Historical Baseball Analysis/Commentary Award)。林柏現居於紐約市。 譯者介紹李秉昇畢業於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口譯組。熱愛體育賽事、棒球、美國職棒,從大一起撰寫棒球文章、編譯體育新聞,目前為FOX體育臺官網、UDN聯合新聞網、運動視界網站的大聯盟專欄作家,另擔任過FOX體育臺記者、《好球帶》節目播報、中華職棒賽事英語播報,也是棒球Podcast節目《Hito大聯盟》的主持人之一。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Hito大聯盟》節目官網:hitomlb.com ※ 看更多運動好書的書摘分享※ 歡迎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分享給您運動圈的故事、觀點、知識與感動!,